台灣西服店沿革-上篇

台灣西服店沿革-上篇

正統手工西裝店主要分作兩個派別:日治時代傳承與國民政府遷台後過來的上海師傅。


前者日治時代的西服店大多分布在大稻埕、延平北路一帶,做法較為日式,作工精細,以台灣本地客為主。另外一派的上海師傅,傳承上海傳統技藝,大多服務外省政商名流與軍人,分部在博愛路、衡陽路等,部分座落中山北路一帶與各大飯店,在民國54年台美簽訂《美軍在華地位協定》,同年越戰全面爆發後(註一),大批美軍駐台、抵台度假,對台灣經濟、社會及文化均產生影響,其中西服業就是一大利多的產業。禮德西服創辦人林育松先生正好於民國55年來台北打拼時,搭上這班順風車進入了這個產業,奮鬥至今。

當時台北最有名的兩家以服務美軍為主的西服店,佩德Peter Hoo與王大偉。當時迪化街布行,只要做得到這兩家的生意,就好比現在科技業跟蘋果做生意一樣神氣!王大偉的作業流程是:顧客進到門市,由銷售員接待,確定布料後,請師傅來量身,就固定是同一位師傅負責試穿到交件,若是有任何客訴或是退貨的情況,也是師傅要負責;一直到現在,很多西服店都是延續這樣的模式在經營,這也大幅降低了開西服店的技術門檻(後續會討論)。

1970年代中美斷交,越戰後期美軍撤台,台灣貿易開始蓬勃發展,1971年台灣從入超轉為出超,飯店中的西服店主要就是服務歐美日的貿易商,對於外國人而言,台灣的西服店做工精細、物美價廉,更重要的是效率非常好,最快可以一天交件,當時的盛況,飯店內的西服店幾乎是24小時全年無休,因為隨時都有客人來試穿、取件!還有試穿後再加碼,直接寄國外。禮德西服於1978年正式成立,師傅們也是因此磨練出一手好工藝,禮德西服獲得許多貿易商、外交官的喜愛,禮德英文名Leader也是當時的貿易商命名,意思是手藝最好的領導品牌。

在1970年代後期,許多人見西服產業的蓬勃發展,在各大飯店或周圍都有西服店成立,尤其是武昌街、中華路一帶西服店如雨後春筍林立,盛況空前,幾乎每條街都有西裝店。老闆可能是裁縫師傅、門市店員、甚至是行政人員、會計、布行,門檻不高,只要有布料跟師傅,完全不懂西服的外行人也可以開設西裝店。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店家屹立不搖,能抓住顧客的心的差別所在,因為內行人一看就會知道每個人該注意的細節在哪,要如何修改才能更符合身型,外行人只知道改上中下圍、袖圍、領圍,殊不知是前後結構上的問題(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後續進階版的小細節大關鍵系列文)。

上篇著重於西服產業的黃金年代,跟著台美良好關係開始興盛,在斷交與退出聯合國時,部分有賺到錢的先進先後移民美國加拿大日本,有些老字號也頂給其他人經營,有短暫的消退;但隨之而來的是台灣貿易興起,專做美軍西服的班底,又開始了一波興盛!接下來的故事請待下回分曉~下篇會著重於西服產業的沒落,與近代的發展。

註一:維基百科-1965831日於台北簽定的《美軍在華地位協定》,規範美軍在台司法適用管轄範圍。1965年越戰全面爆發後,無論是派駐台灣的美軍人員,或抵台度假後赴越南作戰的美國部隊軍人,人數均快速上升。最初兩年美軍2萬餘人來台度假,往後四年增至17萬人,1970年、1971年間高達20萬人,除挹注的外匯不下於10億美元之外,對台灣的經濟、社會及文化均產生影響。

 

以上故事是小編綜合很多布商、師傅口耳相傳的故事,如果與事實有出入歡迎提出更正。